1、乡村旅游与江西新农村建设
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防止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要紧方法,乡村旅游已具相当规模。国内现代乡村旅游进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但对乡村经济的进步、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却影响深远。由于伴随现代旅游的进步,乡村旅游已成为大家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法之一。实践证明,大力进步乡村旅游不只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进步,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
2、江西乡村旅游的进步近况及存在的问题
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用途,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旋律的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异军突起。早在4、五年以前江西就有一些乡村搞起了以赏析田园风光、感受地方风俗、品味特点农家饭菜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如庐山脚下的农家饭庄等。现在,在将江西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发达区域的后花园”的策略思想主导下,全省各地都在本着“政府主导、农民自主、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突出特点、可持续进步”的方针,把进步乡村生态旅游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特点化相结合,积极扶持乡村旅游进步,使不少偏远山村初尝进步旅游有哪些好处。乡村旅游成了农村经济进步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
1.江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江西自古以来就是物华天宝、人文汇集之地,不只有风光秀美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更有大家祖先辛勤耕耘留下的宝贵遗产。有世界双遗产的庐山、革命圣地八百里井冈、道家胜地三清山和龙虎山、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中国最好看的的乡村——婺源等自然景观;有千古第一村——流坑、客家文化的象征——赣南围屋、人间绝境——上堡梯田等著名的人文景观;有萍乡傩神舞、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等民间戏曲歌舞;有南丰蜜桔、信丰脐橙、兴国红鲤鱼、樟树药材、婺源绿茶、萍乡腊肉、上饶夏布等品种繁多的土特产;有候鸟之乡、毛笔之乡、烟花之乡、夏布之乡、客家风情之乡等特点村镇;有景德古窑、新干商墓等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2.江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种多样。江西乡村旅游商品的开发模式大致有4种: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即以村落民居建筑为凭着和吸引物,开发旅游项目。如以赣南客家围屋、安义古村、婺源徽派古建筑群等以古民房、古宅为凭着进行开发;南昌郊区则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着,来展示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凭着和吸引物,充分展示农耕文化、乡土特点、民俗风情。如萍乡的上栗傩神节和湘东春锣、赣南客家文化、兴国山歌节、信丰脐橙节、樟树药材节等。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着和吸引物,“吃农家屋、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要。如庐山脚下的农家饭庄、上堡梯田等。综合型的乡村旅游模式,马上各种类的乡村旅游商品集中于一体进行开发。如星子县开发的温泉度假村,坐落于庐山之南的秀峰脚下,交通便捷、环境幽雅清静,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商务会议型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3.江西乡村旅游消费群体相对集中,多以自助游为主。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的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法。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其动机一般是: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回归大自然的享受;扩大常识面、发展视线,尤其是增加少年儿童对农村、农事和大自然的认知;各类型型的故地重游,如“知青情结”、“寻根情结”的推进;渴望对神秘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认知。这就决定了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就是城市居民,江西也不例外。有关调查显示,大家正在逐步舍弃过去那种集中式的、拉练式的长途跋涉,而愈加钟情于在城市周围区域一两天、两3日的度假休闲,尤其是双休日的乡村旅游。由于乡村旅游时间短、消费水平不高、多以散客为主,旅游社常见对此兴趣不高,游客多以随性、闲庭信步式的自助游为主。
江西乡村旅游虽然在近几年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乐安流坑村在港澳区域也小有知名度、婺源甚至取得了“中国最好看的的乡村”的美誉。但江西乡村旅游特点化、规范化、规模化水平低,品牌意识差、重开发轻保护,也是不争的现实。
1.江西乡村旅游层次较低。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小安将乡村旅游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农业旅游,主要的表现方法是“农家乐”;第二是农村旅游;第三是农民旅游。江西的乡村旅游大多还局限于低层次的“农家乐”,以吃农家饭为主,对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事实上,乡村旅游应该是将带有浓厚地方特点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作为可持续进步的旅游资源,围绕行、游、住、食、购、娱6大要点,将它精心设计制作成具备吸引力的旅游商品,包含:文化探密、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生态观光、体验生活等。
2.江西乡村旅游配套建设不到位。不少地方因为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的道路、停车点地、公共卫生间、垃圾处置、通讯设施、住宿和饮食卫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3.江西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现在,江西乡村旅游项目政府投入不足,大多以村民自我管理为主,人才的紧急匮乏致使管理的不到位。而乡村旅游经营者常识缺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让不少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笔者曾陪几位慕名而来的远道朋友前往有“千古第一村”之称的流坑,流坑村在古时候共出了2位状元、78位进士,可谓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其颇有特点的明清古建筑,虽屡经战乱,仍维持完好,是江西难得的古建筑遗产。然而,其管理水平却不容乐观。就是其作为流坑百年沧桑历史见证的祠堂,里面也是杂物横存。
4.江西乡村旅游综合开发水平低。近几年,江西乡村旅游呈现如火如荼的好态势,但大多仅局限于观光旅游、吃农家饭,而对旅游的延伸产品研发紧急不足。仍以流坑为例,在整个流坑村居然没一处具备地方特点的农商品或手工制品的商店。流坑村的道路颇有特点,都是用鹅卵石铺就而成,有天然按摩器之称,为行走便捷村民都穿用千针万线手工纳就的布鞋,笔者一行听了导游小姐的解说后,为了旅游愈加舒适,也为了更好地融入古朴的小村之中,都想买双布鞋,却只能是携带遗憾而归。
5.村民生态保护意识亟待提升。村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受益者,但小农意识浓厚,只重视眼前利益。如为建度假村而随便破坏生态,致使污水横流、蚊虫肆虐的现象随处可见,使旅游者感到是在烧钱买罪受。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教授彭兆荣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要让当地人认识到,贫瘠的土地、污染的河流、贫寒的生活、肮脏的环境、鸟兽罕至的农村是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只有维持完好的自然生态、农村传统风俗和鲜明的民族特点,他们的村寨才能成为游客热选的旅游目的地”。努力提升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势在必行。
[1][2]下一页